开个制作煤球厂大概要投资多少(开一个煤球厂多少钱)

11-10 教育 投稿:夕阳追脚尖
开个制作煤球厂大概要投资多少(开一个煤球厂多少钱)



吴潇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城绝大多数的人家住的还是平房 ,用大灶火做饭、烧炕,冬天生火炉取暖,都要烧炭。因此炭和粮食一样,居家过日子是一天也离不开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卖炭的炭场因此也遍布在旧城的各个角落。

很早以前,归化城烧炭的人家很少,普遍是用柴草和干牛马粪等烧火做饭、取暖,如同过去农村的家庭那样。据说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了以煤炭代薪的时代。


那时一些大的煤炭字号用马车从毕克齐、察素齐、萨拉齐等地的小煤窑拉上煤炭,由归化城西口子运进城里,所以这些字号多开设在西口子一带,如公义炭店等。据说原公义店街就是因公义炭店而得名。1921年京绥铁路通车后,归绥的煤炭行业发生了大的变化,一些炭店倒闭了,又兴起一些小的炭店,到50年代中期,全市约有炭铺5O多家,炭商近百人,还有一些炭贩子。他们或开设摊铺,或推车沿街叫卖,倒也方便了群众。到1959年,全部走上合作化道路,成立了煤建公司(后改为燃料公司)及遍布全市的市民生活用煤供应点。


50 年代中期,离我家最近的炭场在小召夹道巷北头,仅有百十米远。炭场在路东,因为那个地方向里凹进去一块,大约有15x20平方米的面积,堆着很大很高的像个小山丘样的煤堆。记得当时煤炭还没有统购统销,不需要凭购煤证登记购买,大约还是私营的吧。因为离家近,常常是端个破搪瓷脸盆,10斤或20斤的买,人家也不嫌弃。煤多数是面煤,只能在大灶火上烧;有时遇到面煤里小块煤多,就连续买三四趟,回去把小块煤挑捡出来另放,以备冬天生炉子用。再大一点就不再端着破脸盆买煤了,而是学着别人的样,自己动手做了个小车车:先花一元钱在杂货店买个直径15厘米的铸铁车轱辘 ,再找根短钢筋当车轴,余下的就是找两根长的木棍和几根短木棍或木板,切菜刀、斧子齐上阵,用钉子一钉,一个A字型的小车车就做成了。买煤时用口袋装上50斤(后来是100斤)过磅称完,挪上小车推回家。这小车车还立过功呢:课余时间给别人送炭,一次可挣个毛二八分的,至少把买车轱辘的钱挣回来了。


那个炭场后来撤了,我们只能去五塔寺南面(南美人桥)的煤场买煤,这个煤场面积大,堆着好几个大煤堆,有乌达煤、有营盘湾煤、有杨圪楞煤、有包混煤等。这会儿已经凭证买煤了,每户发个购煤本,土黄色硬皮,根据人口数每月供应若干斤。买煤时需要持购煤本,先去营业室登记、开票、缴款,然后凭本装煤、过磅……

包混煤易燃,营盘湾煤耐烧,杨圪楞不易燃,多数情况下是几个品种搭配供应。这都是小事,关键在于煤中夹杂着许多"石头炭" ,即煤矸石,表面看黑不溜秋跟炭区别不大,但很沉很压称,还不能烧,装煤时需眼疾手快地捡出去,即便如此回家后也还会发现混进来一些,只能捡出来扔掉。另外煤场是沙土地,装煤工人拿的大板锹紧贴地皮铲,煤中就混进一些沙土,压了份量不说,回家烧火时经常炼成一片,形成骨辘瓷,需用火勾子勾出去,不然火就被压灭啦。


其后不久,又把我们家片区划归到石头巷煤场买煤。这个煤场在席勒图召牌楼正南,石头巷北口南百十米路东一个大院里,门口是营业室 ,院内是煤堆。从我家到煤场必经圪料街,此街圪溜把弯不说,路面还圪圪洼洼高低不平,十分难走。拉着借来的排子车买一次煤,也得累出一身汗。

没几年,又把我们片区先后划归到九龙湾煤场和朝阳巷煤场。九龙湾就是那个名闻遐迩的蛐蛐市场,不过那时我对蛐蛐的兴趣已经淡了。 从九龙湾东口进去往西几十米,稍往北一拐再西折,路北一个大院内就是煤场。朝阳巷,从剪子巷往北西拐,过了南顺城街南口再往西走二、三十米即是,煤场在路北的一个大院内。

旧城还有些煤场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虽不甚了解,估计也大同小异:面煤多块煤少,劣质煤多优质煤少。


70年代,有本事的人能搞到内部价拨煤票,1吨才20元,比煤炭供应点便宜4元钱,但普通百姓不但搞不到,甚至听也没听说过。那年头社会上还流传着一幅挖苦煤场的对联:上联是有面没面,下联是没面有面。横批是 面向群众。有人说文革时期很平等,看来并不是事实,这幅对联就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民情民意。


80年代,铁道北的蜂窝煤厂生产的蜂窝煤、煤球进入市场,价格还算合理,虽然火力不很强,但能在火炉中烧,因此也颇受市民的欢迎。不久,各单位也开始给职工拉大炭了。于是,市内各煤炭供应点逐渐淡出市场。特别是后来煤气罐和管道煤气、天然气的普及,市民和煤炭供应点就彻底拜拜了。

标签: # 煤球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