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紫阳书院学费多少(广州紫阳书院官网)

12-20 教育 投稿:一脸的美人志
广州紫阳书院学费多少(广州紫阳书院官网)


看到紫阳小学的入泮三字经:菊花黄,入紫阳。吾六岁,进学堂。令我油然想起古老的入泮礼。入泮,进学之意。古代的入泮礼大致经历正衣冠,拜孔子,拜先师,净手几个环节。正衣冠,方正心,净手,去除杂念,专注读书。由此对紫阳书院的礼矩仪俗,有着鲜明的代入感。

紫阳书院即现在的上城区紫阳小学。坐落于吴山下太庙广场南面。说起它的历史,不可谓不久远。紫阳书院旧址,为凤山门内馨如坊清代周雯之故居。清康熙四十二(1703),两浙都转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钱购地,在原通玄观所在地增筑书院,因此地为紫阳山麓,并与一代名儒朱熹的字(朱熹,字紫阳)同名,因此初定名为“紫阳别墅”,又称紫阳祠或朱子祠。单从这些名称上来看,我们可以猜想最初紫阳别墅应该更多意义上是为了纪念朱熹而设,只不过实际用途是用作书塾供学生学习。

它最初的办学经费来自哪里?

最初,紫阳书院的经费都由盐商们捐赠,但到了乾隆年间,紫阳书院费用增加,单靠商捐已不够开支,便在两浙盐务项下拨下官款,以资应用。

清政府多次拨给两浙盐务项下的官款,资助书院膏火。雍正三年(1725),宁绍副使徐有纬捐俸重修书院。乾隆三十八年(1773),护巡抚布政使王站桂再次重修。

乾隆五十七年(1792),汪青请监使阿林保重修紫阳书院,历经2年才完工。

嘉庆二年(1797),学政阮元增建校经亭。

嘉庆八年(1803),以生徒日增,席不敷坐,盐运使延丰又建观澜楼5楹,阮元为书院写《紫阳书院观澜楼记》。

咸丰五年(1855),书院监院陈其泰谋修院宇,杭州知府王有龄,蠲廉任之,并建昭忠祠于书院后山巅,别建昭忠于院左。既落成,王有龄为紫阳书院题写楹联:“圣代重孺风,教秉新安,趋步定知歧辙少;名臣留讲舍,政传渤海,补苴当念善成堆。”

它聘的老师都有哪些人?紫阳书院从创建到结束,共有199年历史。在这近两百年间,先后有傅王露、卢文绍、龚丽正及子龚自珍、孙衣言、夏同善等名师大儒,在此开展各种著书、讲书、传书等活动。可谓名师众多,文蕴悠厚。紫阳书院的著名生徒,有“鉴湖女侠”秋瑾之父秋寿南,晚清著名经学家黄以周、杭州维新思想家汪康年等。其生徒在嘉庆时达328人,同治、光绪年间,生徒更盛,远在敷文书院、崇文书院之上,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以下介绍一下几个在紫阳书院有影响力的名师。

孙衣言,清朝著名政治家,官至翰林院侍讲。1865年,担任过紫阳书院山长。

这里再提龚自珍,晚清著名文学家,曾任这里的讲席(教师),他的父亲龚丽正曾经做过紫阳书院的主持。龚自珍一生仕途不顺,6考才中进士,由于他的文章批判性太强,得罪于主考官,仅列三甲第19名,官止于内阁中书。后又因抨击时弊,得罪于权臣,仕途多舛,转而辞职讲学,先后在江苏丹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执教。他的批判意识与睿智思想也影响到他的学生人生成长。

近两百年历史的紫阳书院也经历了天灾人祸。咸丰五年(1855),书院的监院陈其泰,谋修院宇。杭州知府王有龄给予支持,又建“昭宗祠”于书院后山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在与清军激烈的攻防战中,紫阳书院毁于兵火。此后,紫阳书院累有重建修复,尤其是同治七年(1868),督政使蒋益澧,拨用专款重修、扩建楼厅斋房共38间。至此,紫阳书院设施日臻完善。也是在这一时期,监院陆宗翰拆去了“昭宗祠”旧匾额,改揭“紫阳书院”额于门楣,令书院终于有了这一定名。

其后,起落间屡有之。光绪二十三年(1897),紫阳书院与时俱进,有西学东渐之风。四年后,清政府命令各省书院改办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紫阳书院改为仁和县学堂,为其书院之路画上了完美句号。紫阳书院由此跨上了学堂、小学的变迁之路。

书香满堂,弦歌不辍。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仁和县学堂又改为杭县第一小学;1923年,与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合并为杭县县立第一小学;1923年,改称杭州市立城区第一小学校;1932年,又改为杭州市立太庙巷小学。1958年,太庙巷小学更名为紫阳小学,沿用至今。

由于紫阳书院支持者和历代儒师的努力。它的存续对浙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如今的书院当然是后面恢复的,包括“观澜楼”“景徽堂”还有“藏诗墙”,真正属于文物的恐怕只有那只香炉了。

紫阳书院被淹没在尘烟中,但是它的存在。对于浙江人与浙派文化无疑是影响深远的。赓续传承经典,造就人才。应该说所起到重要作用,可见意义非凡。

2021.9.23

标签: # 紫阳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