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度能杀死马黄

03-09 体育 投稿:加倍奉还
多少度能杀死马黄

作者:握中悬璧(公号同名),授权读史发布。点击此处可查看上篇文章


公元前218年,那是汉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在遥远的欧洲,传奇名将汉尼拔完成了一次壮举,他率领数万大军从西班牙出发,经过法国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入侵意大利北部并取得空前大胜。

这次行动在世界军事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但可惜的是,汉尼拔最终的功败垂成令其光辉略显暗淡。

四百多年后的东方,三国晚期最伟大的军事家邓艾,也采用了类似的战略,他领兵穿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山区直插敌国腹地,迫使蜀主刘禅投降,如此旷世奇功可谓名传千古,也让这一战的含金量比汉尼拔更胜一筹。

要知道,邓艾在这场灭国之战的开始阶段仅仅是一个配角,无论他统率的兵力,还是得到的信任,都远不及主帅钟会。

但邓艾却另辟蹊径,硬生生把配角演成了主角,他的胆识和魄力,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在淮南三叛被平定后,司马昭的权势日益稳固,他也一步步走上篡逆之路。皇帝曹髦眼见江山不保,无奈之下发起了绝望的反击,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口号,几乎是孤身一人去“讨伐”司马昭。

司马昭显然没想到曹髦居然敢如此“鱼死网破”,匆忙派人阻拦,最终曹髦被成济杀死。

不过,曹髦的死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弑君之事太过恶劣,并不是舍弃成济一个替罪羊,就可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的。

无奈之下,为了转移矛盾,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起灭国之战,以此大功来洗刷掉自己的劣迹。262年年底,他开始筹划这次大战。

不过,当时的蜀汉却和大多数灭亡前夕一派末世之象的政权并不一样,就在当年十月,姜维还发动了一次北伐,虽然被邓艾击退,但也显得战意十足。

可能是之前曹真和曹爽两次对蜀国发起的大举进攻都宣告失败,使得曹魏对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有些忌惮。因此,此时伐蜀计划,在曹魏朝野上下并没有得到什么认同,只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钟会了解司马昭的诉求,成为极少数支持他的人。

鉴于钟会这么贴心,再加上与其私交甚笃,最终司马昭力排众议,任命钟会为伐蜀之战总指挥,前往关中进行大战前的一系列准备。

不过,此时邓艾却也是反对伐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晋书文帝纪)

曹魏最初在西线只设置一个雍凉都督,后来分为关中都督和陇右都督,但仍然以关中都督为尊,比如之前的司马望。

此时的陇右都督是邓艾,而关中都督则是钟会。虽然二人名义上都是都督,但无论在地位和兵力上,钟会都占有压倒性优势。

甚至在陇右地区,邓艾也算不上一把手,因为还有一个地位相近的雍州刺史诸葛绪制约他。

也就是说,邓艾能掌控的,只有陇右一半的力量而已,以这点兵力伐蜀,几乎不可能夺下头功,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邓艾想要的。

另一方面,邓艾的老对手姜维,日子也过得不怎么样,由于刚刚遭遇侯和之败,他受到了信任危机,蜀汉朝堂中反对他人为数不少,姜维只好以屯田练兵的名义避祸于沓中,不敢回成都。

不过,正是由于姜维改变了死守汉中的国防策略,这导致此时汉中非常空虚,对于坐镇关中的钟会来说,简直就是大礼包。

而邓艾的地盘狄道,在陇右地区的西部(呆在东面上邽一带的是诸葛绪),因此他肯定要去面对在阴平的姜维主力,纯粹是吃力不讨好。

为别人做嫁衣,这才是邓艾反对伐蜀的根本原因。

不过,既然司马昭决心已下,计划便不容更改了,经过大半年的准备,263年8月,大战全面展开,邓艾即将踏上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征途。

为了一战功成,司马昭一共调集了十八万大军,其中钟会率十二万人从关中出发进攻汉中;

邓艾率三万人从狄道南下,拖住沓中的姜维;

诸葛绪则率三万人于阴平桥头截断姜维的归路。

这样的安排,邓艾肯定是不满意的,三路人马,他的任务最为艰巨,但获得的功劳却可能是最少的。

不过命令必须要遵从,所以他也只好全力一战了。

邓艾就是这么有魄力,他知道这场大战很可能就是曹魏西线的最后一战,如果不能立下大功,以后就很难再有机会了,因此他做出了一个比较奔放的军事部署,即兵分三路。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姜维所在的沓中,位于舟曲县到迭部县之间的一个盆地中,邓艾希望可以将其堵在白龙江河谷中加以消灭。

为什么邓艾敢于分兵呢,他就不怕被姜维各个击破吗?

原因就是邓艾抓住了一个重点,即姜维没时间和他纠缠。

当时钟会的十二万大军正在汉中高歌猛进。由于汉中基本已经没得救了,只能尽量止损,因此姜维必须要尽快东进,争取在钟会之前赶到阳安关,这样至少还能保住汉中南面这道屏障,取得当前不利局面之下最好的结果。

邓艾就是抓住了蜀军归心似箭而无心恋战的心理,希望在狭窄地形里通过三面包围继续打击敌军士气,从而取得大胜。

不过姜维所在的沓中,距离邓艾所在的狄道(甘肃临洮县)足足六百里以上,行军至少要二十日,因此邓艾的突袭并没有瞒过姜维,他有所准备,所以还是摆脱了邓艾的包围网,沿着白龙江东进。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或许是姜维太过急于回救阳安关,导致放松了警惕,他又犯了和段谷之败一样的错误,结果在强川口被魏军追上,遭遇一场失败。

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个强川口在什么地方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强川。

一种看法认为强川是白龙江的古称,那么按照一般的命名规则,强川口则位于白龙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强川口之战发生在姜维和诸葛绪遭遇之前,也就是说这时候他还没有经过阴平桥头。

而白龙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位置,已经和他后来驻守的剑阁非常近了,姜维自然是不可能提前过去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强川口在嵹台山之南,嵹台山也就是西倾山,水经注说洮河发源于嵹台山,那么这里应该就是把洮河视作强川了。

但是,此地在沓中以西数百里,已经到了今天青海省的范围了,姜维肯定是要往东走的,不可能往西跑出这么远,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太可能。

那么我们只能自行分析了。我认为强川既不是白龙江也不是洮河,而是白龙江的支流岷江。

强川也叫做羌水,那么按照命名惯例,白龙江(白水)和支流强川的交汇处被命名为强川口是比较合理的。

这一点也在古籍中得到印证,汉书和水经注中都有相关记载,与上述推测比较吻合。另外两江交汇点也正好位于沓中以东,与姜维的行军路线一致。

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汉书地理志)
白水又与羌水合, 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水经注)

不过,这场战败对于姜维来说倒不算什么太大的损失,甚至他有可能只是故意舍弃了少量殿后部队,目的是拖住邓艾,让主力可以尽快东归。

值得一提的是,赵云的次子赵广,很可能死于这一系列战斗中。

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即使暂时摆脱了邓艾,姜维的麻烦也还远没有结束,因为诸葛绪的三万人马已经在阴平桥头守株待兔了。

其实,姜维之前对此也做过安排,当钟会在关中整军备战时,他就上书提出让廖化率军在阴平桥头防备。不过当时蜀汉朝堂中反对力量过于强大,因此这个提议没有引起重视。

等到战争爆发,成都方面才如梦初醒,派出廖化率军支援,但廖化途中听说诸葛绪也出兵了,再加上又传来强川口战败的消息,廖化自知势单力薄,不敢继续深入,只好在阴平之南驻守。

当时姜维的处境,已经极为凶险了,前方诸葛绪三万军队把守着几乎唯一的归路。阴平桥头附近有玉垒关,这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再加上三万人的防守兵力,想要一举突破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身后邓艾也随时会追上来,如果不尽快做出决断,两面夹击之下他很有可能就要在此全军覆没了。

而廖化兵力不会太多,又被挡在阴平桥头以南,基本起不到什么支援的作用,所以姜维只能靠自己了。

阴平桥头的位置基本已经形成定论,应该是位于今天甘肃文县东南方白龙江和白水江交汇点附近的某处,姜维见难以轻易突破防线,于是做出了他整场战争中最精彩的一个操作,他立刻率军北上,做出截断诸葛绪后路的假象。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里的雍州,就指代诸葛绪的部队,因为他和邓艾互不统属,他很可能也不清楚邓艾的意图和动向,也就是说他很难和邓艾做到完美配合。

眼见姜维北上去断自己的后路,诸葛绪立刻中计,也紧跟着后撤三十里。当然,他和姜维走的应该不是同一条路,姜维走的孔函谷是小路,而诸葛绪应该是走大路原路返回

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就是人事安排不利的恶果,司马昭集团高层虽然以邓艾为军事方面的柱石,却又因为出身等原因,始终不肯充分信任他,反而用诸葛绪制约他,最终给姜维抓住了死中求活的机会。

我想,如果邓艾能够统率陇右所有军队的话,这个情况肯定不会发生,毕竟姜维之前使出类似计策全都没有瞒过邓艾。

姜维见诸葛绪中计,立刻掉头南下,由于时间差,诸葛绪差了一天的路程没有赶上,结果姜维凭借这手非常漂亮的“桥头大回旋”成功摆脱了围堵,迅速通过阴平桥头,并顺利与桥南的廖化会合。

不过,姜维并没有高兴多久,又一个噩耗传来,由于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钟会大军轻而易举就拿下了这处从汉中进入成都平原的天险。

当时,受命支援阳安关的张翼和董厥刚过剑阁走到汉寿,而姜维和廖化也从阴平赶来,眼见阳安关已经没得救了,他们四人合兵一处退守剑阁。

这已经是成都最后的屏障了。

这时候邓艾也赶到阴平,见诸葛绪没能拦住姜维也是无可奈何。他心里清楚,如今姜维已经入了剑阁,这就拿姜维没有办法了。去进攻剑阁,难度极大不说,同时也会被迫与钟会合兵一处,那样少不了要受钟会节制,哪有这样自领一军来得痛快?

如今无论兵力还是地利,邓艾都处于劣势,倘若想要稳稳当当保住自己一世英名,他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不过,才华横溢且心高气傲的邓艾,当然不会做这个选择,他决定另辟蹊径。

邓艾作战一向稳健,但现在也要全力一搏了。他已经六十六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不会再有多少机会了。

从一个放牛娃做到大都督,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了。但对于邓艾这样为战争而生的绝世名将,自然不甘心做一辈子绿叶。

已经到了这个年纪还有什么可怕的?在死前兵行险着大战一场,成则流芳百世,即使败了也没有遗憾。

一场古代军事史上的传奇征程即将拉开序幕。

虽然邓艾决定孤注一掷,但他首先还得选一条路才行。

若想南下进入成都平原,一般有三条路线,自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西面金牛道最为著名,当年秦灭巴蜀走的就是这条路,一路南下可以直抵成都。中间的米仓道通向巴中,而东面的荔枝道则在唐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当时钟会大军已经突破阳安关,沿着金牛道南下逼近剑阁了。不过,剑阁却是难以突破的,李白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描述可谓再形象不过了。钟会坐拥十几万大军,但还是被堵在那里一筹莫展。

邓艾如果想要另辟蹊径抢占头功的话,明显走金牛道是不可能的,那么看起来似乎只有米仓道这一个选择了。

但其实,邓艾走米仓道的话也有一个问题,由于他当时还在阴平,所以必须北上武都然后再到汉中,这样才能走米仓道。

不过这么一来,就难免通过钟会的占领区,不产生接触是不可能的,而邓艾也难免会受到制约,因此这条路线是不可行的。

于是,邓艾选择了第三条路线,也就是阴平小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是金牛道,对于大军行进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邓艾所走的路线,比起前面两条路还要难上百倍,甚至可以说根本算不上是路。

在阴平桥头围堵姜维失败后,邓艾与诸葛绪会和,当时他就提出了这一计划,希望诸葛绪同行走阴平小道南下成都。

邓艾和诸葛绪是平级,他并没有权力指挥诸葛绪,所以他只能提个建议而已。很快,诸葛绪就以没有接到上面相关命令为由拒绝了,前往钟会处与其会合。

其实,诸葛绪没有跟邓艾一起冒险也是很正常的,虽然他没有完成堵住姜维的任务,但是此战夺得汉中,即使到此为止,也是有些功劳的。

他还有大好的前途,完全没理由和邓艾去冒险。对诸葛绪来说,求稳就足够了,他也没有邓艾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

灭蜀之战的三名主角钟会、邓艾和姜维,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豪杰,这是一场天下最高端的棋局,诸葛绪这等平庸之人自然是没有资格登场的,很快他就被钟会以畏战为由夺了兵权,并押送回洛阳治罪。

不过,这对于诸葛绪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至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以他这种级别的选手,在顶级高手的较量之中,只会被碾得渣都不剩。

提前出局的诸葛绪反而得以善终,他的后人也做到九卿的高位,不得不说福祸难料。

钟会兼并了诸葛绪的人马后,兵力已经多达十五万,但他仍然无法攻克剑阁,于是他写信劝降姜维,却没得到任何回应。所以这时候的钟会,已经有退兵的打算了。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而邓艾即将率军踏上一场传奇的征程。

他的策略就是直插蜀国空虚的腹地,如果剑阁守军回救,那么剑阁的防守则必然减弱,钟会就能顺利破关;如果剑阁守军不回救,邓艾就可以横扫成都平原。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种出其不意直插敌国心脏的军事行动,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罕见的。四百多年前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为世人所传颂,不过关于他具体的行军路线,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目前普遍认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观点最为可靠,他提出汉尼拔先是抵达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然后向东进入阿尔卑斯山区,翻过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蒙特热内夫尔山,进入波河平原的都灵。

走过这段五百里的路程后,汉尼拔的军队减员达到一半以上。

但是邓艾所走的阴平小道,艰险程度与其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条路长达七百余里,中间基本就是无人区,平时都少有人烟,更别说大军通行了。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在传统看法中,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治所阴平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最后到达江油关。也就是下图中这条路线。

但是这条路只有最多四百里,与史书中七百余里的记载不同,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

另一方面,邓艾军队是否有经过摩天岭这一点也尚存疑虑,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提到过这一点,而仅仅是出现在各种传说中。

摩天岭应该就是松坪子东面这座山,海拔2200米以上,而接下来走到唐家河时候,海拔高度就下降到1800米了。

在这段仅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中,落差竟然达到400米之多,换算过来已经是15度左右的陡坡了。

目前国内山区的公路坡度一般超过10度就算非常陡峭了,15度的陡坡即使是汽车都不太容易行驶,如果邓艾真的裹着毛毡滚了这段路程的话,我想以他年近古稀高龄的身体应该是撑不住的吧。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邓艾并没有翻越摩天岭,他在阴平桥头兜了一圈,然后再向西,这样就绕过了摩天岭天险,后面的路线就和传统看法基本吻合了。

这种看法我认为是比较有道理的,首先这趟路线的长度确实达到了七百里左右。

另一方面,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邓艾在出征之前和诸葛绪是有一番会晤的,这个地点大概率就在阴平桥头。

既然邓艾已经到了这里,又何必再折回去走摩天岭呢?

但是尽管如此,邓艾军队所面临的困难也是超乎想象的,这条路上尽是高山深谷,行军途中稍不留神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尸骨无存。

而更大的危机也即将袭来,那就是断粮。

邓艾军队最后一次得到补给,应该也就是在阴平桥头附近,从此地出发到江油关也有四五百里的路程,一路行军至少也要十几天的时间。再加上山路艰险,难以携带太多辎重,士卒所遭受的饥寒之苦可想而知。

邓艾这支孤军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后,他们终于来到阴平小道的终点江油关,只要突破这道关隘,成都平原就近在眼前了。

其实,邓艾偷渡阴平这件事,在钟会看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毕竟按照邓艾上书中的观点,如果能吸引剑阁守军回救,那他就很有可能趁势打破剑阁了,因此他派出部将田章支援邓艾。

但令钟会意外的是,这反而给邓艾帮了大忙。

在攻打江油关的战斗中,田章表现非常出色,先是击溃了蜀军伏兵,然后又立下先登的大功,蜀军守将马邈投降,至此成都平原已经门户大开。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蜀汉朝廷闻讯大为惊恐,就在江油关失守后不久,立刻派诸葛瞻率军来救。

关于诸葛瞻这个人,虽说他确实精神可嘉,气节方面无可指摘,不过在能力方面就比较平庸了。

作为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他的好名声基本都来自于父亲诸葛亮的遗德,但却名不副实。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看得非常通透,在给诸葛瑾的书信中他就提到诸葛瞻以后可能难成大器。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但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也是事实,稍微能打的几个人全在剑阁,朝廷也是真的无人可用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过,与诸葛瞻同行的人中,却有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人才,他就是黄崇。此人虽然声名不著,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黄权。

当初猇亭战败后,黄权的孤军被困在长江北岸,不得已只好投降曹魏。刘备也算是个通情达理的仁义之主,他心里清楚这次大败跟自己不听黄权的建议有很大关系,因此也没有怪罪黄权留在益州的家眷。

但就是这样一次善举,竟差点给蜀汉成功续命。

当时诸葛瞻已经率军抵达涪县,然后就停滞不前了。

这个操作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因为涪县周围无险可守,双方只能硬碰硬。邓艾的军队虽然疲敝不堪,但毕竟九死一生士气高涨。

另一方面,邓艾的人马都是陇西的野战军,而诸葛瞻带领的都是没经过什么风浪的蜀汉都城护卫军,蜀军中比较能打的部分全在剑阁,战斗力方面魏军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决战就太冲动了。

而更好的对策也是有的,黄崇继承了父亲黄权的军事才能,他提出应该趁邓艾还没杀出山区进入平原的时候,快速进兵占据险要之地防守。

这样,虽然没有江油关那样的关隘,但至少也比平原作战更有优势,可惜被诸葛瞻拒绝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要是诸葛瞻打定主意在涪县决战也就罢了,他后面的操作则更加失败,竟然分兵前去迎战。

兵法有言:倍则分之。当时论军队数量确实有可能诸葛瞻更多。因为据记载邓艾在偷渡阴平以及进攻江油关的过程中损失巨大,所剩的兵力只有不到两万人了。

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晋书·段灼传)

不过尽管如此,分兵的话也得两路夹击啊,否则岂不是成了添油战术,将优势化为劣势了吗?

对邓艾这种级别的名将来说,这就是送上门的菜,要是和他对决多年的姜维也是这种水准,说不定他早就把蜀国灭了两次了。

很快,蜀军前锋就被邓艾击溃,诸葛瞻只好退往绵竹。

虽然这场战败损失并不算太大,但却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仅伤了士气,还严重制约了后续的战略部署。因为当敌军突破你所有的险关进入腹地后,战略决战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有人可能会说,坚壁清野才是上上之选。没错,理论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为作为领兵大将,如果放任敌军在国土上肆虐,你的主君就不会放过你,另外你的政敌也会疯狂的攻讦你。最终的结局恐怕不是在战场上死无全尸就是在刑场上身首异处,这一点惨遭磔刑的袁督师恐怕最能感同身受了。

当初汉尼拔在意大利连战连捷,按说罗马方面应该采用费边的策略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但一系列大败导致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决策者的头脑,结果坎尼一战精锐尽丧。

现在诸葛瞻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绵竹已经是成都以北最后一道防线了,除了决战他别无选择,如果能把邓艾堵在山区里,恐怕局面就大大的不同了。

这个结果正是邓艾想要的,之前历尽千难万险才走过阴平小道,如今又连番苦战,魏军将士们全凭着一股气才支持下来,如果耗得久了这股气卸掉,恐怕结局就不妙了,速战速决才是唯一的制胜法门。

但是邓艾这支军队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已经强弩之末了,如果诸葛瞻以逸待劳坚守不战情况就糟了,毕竟他不敢越过绵竹直扑成都。

邓艾决定采取心理战,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写信劝降诸葛瞻,对于这种没受过什么历练的官二代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完全受不了激将,于是邓艾略施小计就成功激怒了诸葛瞻。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如果主帅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那么还没打他就已经输了。这场大战终于以邓艾取得全胜而告终,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纷纷战死。

邓艾进兵雒县,这里已经距离成都只有几十里路了。

绵竹之战,可以说是魏灭蜀的最后一战,随着这场大败,成都的人心已经彻底散了,在谯周等人的建议下,刘禅向邓艾投降,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

在这场大战中,邓艾以区区三万军队就能攻灭一国,此等丰功伟绩足以和汉尼拔比肩。虽然他最终下场凄惨,但这无法掩盖他的辉煌,偷渡阴平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传奇之战最终名垂千古。

标签: # 能杀死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