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的鞋帮是怎么剪出来出来的(布鞋的鞋样子怎么剪)

11-28 服装 投稿:暴走御姐
布鞋的鞋帮是怎么剪出来出来的(布鞋的鞋样子怎么剪)

“成都市非遗、四川省非遗……就缺一块国字号(非遗)牌子了。”7月11日,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唐昌布鞋坊里,顾客温高明给父亲和姑妈各买了一双唐昌布鞋,扫码付完钱后抬头看见墙壁上的两块牌子跟老板赖淑芳说道。话音未落,后者接过话茬:“已经批下来了。说不定下次您再来,这块分量最重的牌子就挂上去了。”5月24日,郫都手工制鞋技艺(唐昌布鞋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赖淑芳入行41年来首次触摸到这一荣誉。在她的手上,32道工序100余道工艺造就了每一双鞋的卓尔“布”凡。

抢天气打布壳

每只鞋底42层白布

招呼客人的间隙,赖淑芳领着记者来到库房,里头布料成堆,有的尚未拆封、有的已浸过水、有的已糊上浆糊……赖淑芳说,“这全都是刚进的原料,总备货量约5000双。将就七八九月高温天气,抓紧时间全部打成‘布壳’。”

布鞋的底子由一层层布壳铺垫而成。打布壳重要的是布,唐昌布鞋的用料都是新疆纯棉白布。先用水浸泡缩水后再晒干,然后用手均匀地抹上面粉调制的浆糊,用力拍打。“每一张布壳是需要5张白布,每只鞋底至少要5张布壳,再加上8层(布)的盖板,一里一面堂底布等等,一只鞋底共需要42层白布。”赖淑芳告诉记者。

看似稀松平常的浆糊其实也大有文章。“和得太干就会穿上去太硬,不舒服;和得太稀鞋子又没有‘骨力’,容易走样变形。”赖淑芳说:“浆糊的稀稠度决定了鞋子的舒适度。这项工序的难点还在于需要纯手工涂抹,用力渗透布的里子粘接度才好,做出来的鞋子也才好。”

抹上浆糊后需要晒干,盛夏的高温天气最适合自然晒干,这样制成的鞋才透气,不易霉变。所以,唐昌布鞋坊千方百计“抢天气”,利用这三个月要把今年冬天和来年春天所需布壳全部备齐。尽管电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赖淑芳说这项技术和布鞋没缘分,“电烘干的布壳是‘皮焦骨头生’,所以还是太阳自然晒干比较好。”

千针万线不抵一楦

每双鞋“6剪6刷”

布鞋由鞋底和鞋帮两部分构成。布壳备好后就是排版、下样、切样、包盖板、托里托面、剪帮、下口条……纳底、修边、浸口、捶底、楦鞋、烘鞋、砂边、剪边、沾边……直到最后总检。一双成品布鞋总计需要完成32道大工序100余道小工艺,每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上不清下不接”,不然报废风险就很高。

其中,又数楦鞋环节“承上启下”最为关键。“千针万线不抵一楦”,赖淑芳在在布鞋行业浸淫40余年,深知其门道,“楦鞋环节如果有问题,比如鞋面破损、鞋底有瑕疵,上楦显露出来还可以返工给上个环节。如果这关漏过去了,到了总检那里发现了也是废品。鞋子有问题坚不能卖给消费者只能自己穿。我(今天)脚上穿的就是废品鞋。”

战旗村乡村十八坊里的唐昌布鞋坊系“前店后厂”布局。走进生产车间,一双双毛了边的布鞋非常特别。“相较于北方包边布鞋,毛边布鞋恰恰才是川西布鞋的特点。”赖淑芳说:“鞋子烘干后就在特制的砂轮上砂边,这道工序主要作用是避免鞋子穿着穿着掉线。反复的砂、反复的剪、反复的刷,前后总计6次才能完工。”因为每双鞋都要“六剪六刷”,所以工人天天都要磨剪刀,磨刀石随时放在跟前备用。

赖淑芳告诉记者,磨毛边是检验唐昌布鞋质量的“试金石”,“因为鞋底的材料都裸露在外,一眼就见。如果是劣质布上砂轮就会现洋相。所以我们坚持用新疆的纯棉白布,因为它的纤维长、棉质好,经得起磨(边),更经得起顾客的检验。”

三年打响“老品牌”

鞋坊已成新网红

2018年2月12日是赖淑芳“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后,各路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她的布鞋彻底火出了圈儿。当年8月,战旗村乡村十八坊盛大开街,赖淑芳的布鞋在最好的口岸占据一席之地,取名“唐昌布鞋坊”。“我们把整个生产线都搬到了这里,前店后厂可买可观摩(制作流程)。原唐昌老街上的店铺只保留销售功能。”赖淑芳表示。

入驻十八坊后,唐昌布鞋坊迅速成为战旗村的网红打卡地。赖淑芳开玩笑说:“战旗村接待多少游客,我们这儿就接待多少。不管买或不买,大家都爱到此一游。直播的、拍抖音的、做节目的都爱来,有时一天要来好几十拨人。”

当然,还有些当年的制鞋师傅也到布鞋坊里“忆苦思甜”,“有些顾客都已是七八十岁高龄,看得出已退休多年,但一两句话就能知道他们也在这行当干过,比如说说工艺啊,说说细节啊。还有些人跟我说,我们人不清但行道清;还有些人来找寻到小时候的记忆,比如妈妈做过或者是奶奶给他(她)做过这样的布鞋。”

这三年,唐昌布鞋的品牌越来越响,槽眼鞋、松紧鞋、靸鞋、绣花鞋、绊绊鞋、懒式鞋、搭搭鞋、操鞋、窝窝鞋、珍丝蜀绣鞋、亚麻鞋、提花缎面鞋等十余款新品相继上市。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战旗,加之品质可靠有保证,带来销量突飞猛进,“2019年销量7000多双;去年因为年初和年末两波疫情影响,卖了4000多双;今年复苏迹象明显。”赖淑芳说。

更欣喜的是,回头客也多了起来,“我们的鞋子鞋底都留有电话,销售人员时常接到重庆、浙江、湖南回头客的求购电话。还有些顾客说是朋友推荐买的。听到这样的话,特别欣慰。说明大家更了解唐昌布鞋了。他们买回去后主动帮我们‘打广告’、做宣传,口碑传播效果极好。”目前,除了两家经营实体店面,唐昌布鞋还跟上互联网时代开设网店,搭乘互联网的“便车”销往了更远的地方。

5年“三级跳”

跻身“国家级”没想到

赖淑芳出生在布鞋世家。1958年她出生时,父亲赖学成已是郫都唐昌当地拥有20年制鞋经验的老师傅了。1980年,赖淑芳进入原郫县制鞋厂成为一名鞋工。1998年,鞋厂解散,赖淑芳和近30名同事成为下岗工人。闲在家里的那一年多,赖淑芳在唐昌赶场时,偶遇街坊熟客,对方就会问“赖大姐,还在做鞋子吗,现在到哪儿买布鞋哦”。老主顾对布鞋情有独钟,赖淑芳和娘家两姐妹一合计,干脆把这个手艺捡起来,好歹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给老顾客继续做鞋。三姐妹人手不够,于是她们又将原厂里徐朝金、李树勋、张昌荣、周玉明等师哥、师姐找回来,重操旧业。

“当时的生产‘车间’就在我家里,师哥、师姐们在家做鞋,逢赶场天(唐昌双日逢场)我们就用板车把鞋子拉到市场去卖。另外,成都人民南路有个姓廖的老板还在坚持卖布鞋,我们也给他供货。把做好的鞋装在布口袋里,赶公交车送到城里,来回都非常辛苦。”赖淑芳告诉记者:“做到2008年前后师哥师姐年龄也大了,我们也打算不做了。但一些老买主说,赖大姐如果你不做了要提前给我说哦,提前多买几双,这句话听着非常感动。当时唐昌古镇也在打造中,希望能保留一些传统的记忆,于是我又坚持下去,就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贵在坚持。此后,令赖淑芳自己都想不到的是,这门手艺竟在5年时间内完成了市非遗(2016年)、省非遗(2018年)、国家级非遗(2021年)的“三级跳”。谈及此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赖淑芳说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当初申报时抱的是试一试的心态,如果技艺能达到相关标准评上了自然很高兴;如果没有达到,大家就继续努力。”

唯有努力之后,才能对结果说“顺其自然”,赖淑芳成功了。今年5月24日,她的手艺以郫都手工制鞋技艺(唐昌布鞋制作技艺)的名义,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名录》中仅有的两个布鞋品类之一(另一个为北京“内联升”)。

传承“有压力”

“战旗”必须扛起来

成为国家级非遗后,唐昌布鞋坊内并没有什么变化,9名工人各司其职依旧忙碌在各自岗位上。这批工人是目前传承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主力”,他们来自战旗村周边,不仅实现就近就业还能照顾家庭和孩子。值得一提的是,现有工人中还有2名残疾人。这份工作帮助他们实现了自身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也让他们在自谋生计中,找到生活的自信,尝到自食其力的甜头!

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赖淑芳感到“压力山大”,“我们住的原制鞋厂宿舍,16户人当年都是厂里技术骨干,但现在都没有做布鞋了。32道大工序,每道工序还有小工艺都要师傅认真地教,徒弟认真地学。要培养一个熟手,没有三四年时间基本是不可能的。”

徒弟学会一道工序便可挣得收入。不过,因为计件考核,换成其他工序不会做收入就会下降。这背后的“经济原因”赖淑芳自然明白。所以为了培养传承人,她选择给他们补贴,让新手带薪学习,这样一道一道工序学下来才能掌握整个技艺。

最近几年,赖淑芳的儿子艾鹏也加入了制鞋队伍。自从从原单位辞职后,勤学善思的艾鹏已能完整做出成品布鞋。传承这项“非遗”,嫡出的艾鹏可谓“主力中的主力”。

尽管人才难觅、自感压力重重,但赖淑芳说:“一定要把这面‘战旗’扛起来,让这项传统技艺在郫都沃土上传承下去。希望更多人穿上郫都手工布鞋,走出人生步履铿锵。”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 布鞋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