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集多少卷(李淳风集书籍)

11-09 教育 投稿:总╰攻萝╯莉
李淳风集多少卷(李淳风集书籍)

李淳风传

李淳风(602-670年),世寿69岁。岐州雍县人(今陕西凤翔县南)。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道士,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唐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即无疾而终,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他死后儿子、孙子都官拜太史令。

《旧唐书·李淳风传》卷七九

原文:

李淳风,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案《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混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周官》大司徒职,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据混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时,洛下闳复造混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机应漏水,或孤张规郭,不依日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太宗异其说,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其制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焉。第一仪名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璇玑规道,月游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名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又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时称其妙。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

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迁太史令。

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

淳风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然竟不能测也。显庆元年,复以修国史功封乐昌县男。先是,太史监候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龙朔二年,改授秘阁郎中。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

咸亨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人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子谚,孙仙宗,并为太史令。

译文:

李淳风是岐州雍县人(今陕西凤翔县南),他的先祖是从太原迁徙过去的。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高唐(今山东高唐县)县尉这种县衙小吏,因位卑不得志,弃官去做了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他做注《老子》、撰写《方志图》,另有文集十卷,一起流传于后代。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天文、历法、阴阳等学说。

贞观年初,因与傅仁均在历法上有争论,议者又多附和李淳风的观点,而被授予将仕郎这种无实权的文职,在太史局(现在的国家天文台)工作。

又向皇帝唐太宗上书说“现在观象台的天文观测仪器都是北魏明元帝时遗留下来的,哪些制度、方法又很多疏漏。我桌上的《虞书》记载,在舜时就存在璇玑玉衡这种简单的观测仪器了,用它来观测日、月、星辰,这是古代浑天仪用来查看日、月、五星运动速度规律的。据《周官》(即《周礼》)大司徒职位的人,用土圭表观测太阳正午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大地的中心,以此来证明浑天仪在测量黄道上的作用。其实这种仪器在周朝末年就已经没有了。到了汉孝武(公元前156—前87年) 时,洛下闳(汉天文学家,前156年—前87年)又又重新恢复制造了浑天仪,但因非常复杂,多有疏缺。所以后来贾逵(东汉天文学家,公元30年~101年)、张衡(东汉天文学家,公元78年-139年)都各自营造过浑天仪。陆绩(东汉末天文学家,公元188年—219年)、王蕃(三国时天文学家,公元228年—266年)逐步做了修补,或增加了观测恒星的附件,或增加了计时的漏壶,或增加计算用的圆环,不再依靠太阳的轨道,就可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并且遵循了赤道的原则。用这套仪器测量的结果:今年的冬至在最南边,夏至在最北面,而赤道在中间,全然没有南北的差异,用这个观测日月星辰,岂能当真?黄道仪和浑天仪用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唐太宗非常惊讶,命令他重新制造,到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淳风建造完工新的浑天仪。他用铜制材料制成,里外共三层,下面设置十字形的基础底座,象树根或鳌足一样稳稳固,用于支撑四面。其中第一层为六合仪。在四个角设置有测量天的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刻有二十八星宿,十天干、十二时辰,365度经纬线、;第二层叫三辰仪。为圆形,直径八尺,有璇玑轨道,每个月都可以测量天上星宿的变化的数据,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这个三辰仪装在六合框内可以旋转使用;第三层叫四游仪。以玄枢为轴,连接玉制游筒贯穿在规矩上,这个玄枢是半圆的轨道支架,北靠北斗星位置固定,南靠地轴处固定,从旁边可以旋转到里面;同时玉衡可以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走,仰望可以观测天上的星宿,往下可以清楚看到仪器的各种刻度,及其精妙。同时论述了原来的浑天仪的误差,共计著书七卷,书名叫《法象志》,报奏给皇上。唐太宗非常高兴,把李淳风设计的新浑天仪放置在凝晖阁,并加授承务郎职务。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为正六品上)。国家预备编撰《晋书》及《五代史》时,其中的《天文》、《律历》、《五行志》部分都是李淳风撰写的。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后来又参与了《文思博要》的编写。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淳风升任太史令。上任伊始,据唐太宗时有《秘记》记载说“唐朝三世以后,有一位武姓女人称王取代李氏天下。”唐太宗曾经秘召李淳风询问此事的真假,李淳风说“根据我的推算,这件事情的征兆已经非常清晰了。这个女人已经出生了,就在陛下的宫中,从今往后三十年,她就会取得天下,并且会将李唐后世子孙诛杀殆尽。”唐太宗说“那我现在就把宫中可疑的女子全部杀掉,可以吗?”李淳风说“武氏取代李氏这是天命,那就肯定有规避灾祸的道理。你杀不了她,反而会冤枉很多无辜的人。根据天象,这个人已经出生,而且就在宫中,肯定已经是你的眷属了。等三十年以后,她也就老了,人一老就相对仁慈,虽然终究天下会改姓,但是对于陛下的子孙,或许不会加害。如果,现在你要杀她,她就会马上夺权,现在她还年青,年轻人杀气重,会杀无赦,如果那样,必然会杀戮陛下所有的子孙。”唐太宗说那好吧,听天由命,不在讲了。

李淳风每次占卜吉凶都非常的准确,当时就有很多人怀疑他有助手帮助作假,并不是因为学习获得的知识,不然是不可能猜测的这么准的。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李淳风又因为修国史有功被封乐昌县男。

起初,李淳风与太史监候王思辩论《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有很多错乱,后来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书写出后,唐高宗命令全国通用。

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淳风被重新任命为秘阁郎中(唐龙朔二年(662)至咸亨元年(670)改太史局为秘阁局,太史令称秘阁郎中)。当时《戊寅历法》有差错,李淳风又发现刘焯编撰的《皇极历》有损毁,于是就改写了《麟德历》报给高宗,业内人士说这本书非常精密。

咸亨初年(公元670年)李淳风又改回太史令职务。当年六十九岁去世。

他所编撰的《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及《演齐人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给了后代。他的儿子谚,孙子仙宗,都官拜太史令。

标签: # 李淳风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