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最穷地方叫什么(宁夏最穷的地方是哪里)

03-28 房产 投稿:空水漫漫
宁夏最穷地方叫什么(宁夏最穷的地方是哪里)

巍巍贺兰山蜿蜒曲折,滚滚黄河水汨汨流淌。

贺兰脚下有一山石尖突如嘴,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由此而得名——石嘴山。

新中国辉煌70载,宁夏人不能忘记这个曾生产出第一吨煤、第一吨铁、第一吨钢的西北老工业城市。岁月有情亦无情。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几十年的粗放管理,到本世纪初,石嘴山不仅被列入国内环境整治“黑名单”,还要面对资源枯竭的窘境。

十年多来,GDP 断崖式下跌,生态环境脆弱难耐,煤炭10万下岗职工亟待得到安置……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一场又一场转型升级的“战役”,石嘴山可谓负重前行。

城市老了怎么办?“振奋精神,担当实干,走转型发展之路,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石嘴山市委书记王文宇语气坚定。他建议记者多走走看看,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转型才有了出路,锐意改革才换发生机,铺就绿色才实现了发展。

一个“转”字 转出一片天


依煤而建,依煤而兴,这个宁夏工业之长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终于难逃“因煤而衰”的尴尬处境。

转,只有转。全面转型别无选择。“作为西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转型搞了多年,一方面企业如何转、转成什么样无法考量;另一方面政府推手作用无从实施”。石嘴山市长李郁华坦诚地说。因此近几年我们推行“差异化”转型。

转型,瞄准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老工业城市工业结构通病就是重者太重,轻者太轻。但不是“重”的就全部拿掉,清一色地踢出局外。宁夏晟晏集团就是石嘴山“老家底儿”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

笔直整洁的巷道,花草簇拥的厂区,一尘不染的车间……记者不敢相信眼前的是年产值80多个亿的国内最大硅锰合金生产企业。“无锰不成钢啊,国民经济怎么也少不了干我们这一行的”,宁夏晟晏实业集团董事长杨斌不乏幽默地说。杨总告诉记者,2009年企业从采煤卖煤的传统煤炭企业十年间不断地实施转型升级,重组了周边47家散乱污中小企业,吸纳了近2000多下岗职工;累计投资30多个亿搞废水、废渣、废气循环经济改造;除引进德国、美国先进设备工艺,常年与中国钢联院联合开发实现技术国内领先;最后是企业生产的中碳锰铁、低碳锰铁畅销三十多家国内重点钢铁企业……

转型,对标一流“打擂比武”。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石嘴山市工业企业对标工作考核验收办法》,明确了铁合金、电石、碳化硅、活性炭等13个行业的对标指标考核体系。“两年多来,我市不仅涌现出几十个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还成长起来一大批维尔铸造、赛马水泥、滨河碳化硅、吉元冶金等一批现代科技及绿色生产企业”,市工信局局长孙伟介绍说。

大地 神州轮胎

再转,编制现代“招商图谱”。西北内陆小城市,招商引资已成为一本难念的“经”。招谁与谁招,简单问题现阶段却出现新“瓶颈”。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常贵生告诉记者:“前些年,经常是漫无边际地去招商,由于源头缺乏顶层设计,全市经济发展自然没有章法”。近几年,石嘴山市针对现有骨干行业产品、产能、市场分布等上下游分布情况,编制延链、补链和强链的“招商图谱”,瞄准长三角实施精准招商。仅今年1至8月,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85个,计划投资261.2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39.3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3.6%。

一个“绿”字 绿出一片海


秋日走近贺兰山,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碧水荡漾,北武当河两岸旖旎妩媚。近几年,媒体竞相报道今日石嘴山“煤”城变“美”城、戈壁成绿洲、滩涂现花海……

一句话,昔日的“傻大黑粗”,今朝一个“绿”字了得。作为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最难突破的瓶颈是生态,而石嘴山近些年最大的收益也是生态。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获得。知道石嘴山为了这个“绿”字是怎样付出的吗?有人说是高度重视,是责任意识;有人说是科学规划,是肯花血本。这些是答案又不是答案。

过去为“绿”而“绿”,如今必须造“绿”成“海”。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是金山银山,与扶贫一样“绿”到深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

石嘴山市生态综合整治办公室主任张建华侃侃而谈。“五年前,种花种草清淤排污,没有什么伤筋动骨的事儿,这两年生态整治目标划定:保卫父亲山(贺兰山),守护母亲河。我的天,这不知要动多少企业的‘奶酪’!”

守护母亲河,“铁腕”出击。宁夏入黄排水沟有13条,3条在石嘴山,黄河出水不达标问题就出在石嘴山。为了确保71.9公里黄河段出水达标,三年来全市拔掉几十个烟筒,关闭近百家山散乱污小企业,几十家家排废渣、废水的企业清一色上马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少则投资几千万,多则投资几个亿。

石嘴山国家5A级景区——沙湖

保卫父亲山,“断腕”出手。截止到2016年底,多年无序开采致使贺兰山千疮百孔。还我绿色贺兰!2017和2018仅仅两年,用两组数字说话。其一是年均牺牲23.5%的GDP,关闭了118处煤矿、洗煤厂和储煤场,共拆除建筑物55万平方米、机械设备4.8万套;其二共投资19.8亿元,实施“一线、两沟、多片”的生态修复工程,人工造林0.35万亩,完成整治面积6.2万亩,种植树木3万株。

不让贺兰山“哭泣”,不让母亲河“流泪”,这似乎是感天动地的大事业。其实,在石嘴山还有一个生态治理“死角”和“盲区”——百万亩盐碱地整治与利用。

想去看300亩面积的花海吗?星海湖南边不远的地方,那里曾是个大盐碱坑,如今美极了!盐碱坑变花海?说者无意,不到一刻钟记者驱车赶到“花海”,果然美不胜收。

“现如今,生态治理工程不仅需要‘断腕’决心和‘铁血’手段,更多需要科技手段的灵活运用”,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根民满脸自信。怎么个科学手段呢?余总娓娓道来。先“治”。由于盐碱地地下水位太高,盐碱随水来随水走,采用“挖低填高”的方式,低洼成湖,高处可做种植区;后“排”。采用“明沟暗管”的方式稀释盐碱;第三放沙土,即选择周边清淤沙土铺到表层以增加土壤透气性;最后是有效施用有机肥。接着,余根民又用了半个多小时向记者介绍,如何运用科学工艺将“绿”变“美”,再由“美”变“富”。

的确,石嘴山其现代生态建设已走上了寻“绿”变“美”、“美”到“富”科学路径。经过多年整治修复,目前全市沙漠面积12.7平方公里,湿地面积415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0.8亿立方米。石嘴山以沙湖为核心区,衔接市内多个生态景点,将山、沙、水、苇、鸟五大景源有机结合,构成独立的秀丽景观,成为集风景旅游、观光娱乐、体育竞技、疗养避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西北风景名胜区。

“绿”何以成“海”?如今这里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北武当河生态新区游人如织,“绿皮小火车”看老三线、感受激情燃烧岁月的“工业遗址观光体验游”更是吸引四海游客的眼球儿。

一个“改”字 改出一活水


自从“立家之本”煤炭资源枯竭了,多年来石嘴山苦苦奔波与转型升级与生态建设两个“战场”,但是这座城市还有一个“神来之笔”,就是农村相关机制的改革。

“我市平罗县的农村制度改革最初是被认定为国家试点,后来作用和效果位居前沿,近几年多项农村制度改革起到引领全国的作用”,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玉宏声音洪亮。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记者这已是第三次采访平罗县人大副主任、县农改办主任顾自军:“农民最大的切身利益就是土地,随着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关心‘房前屋后’的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利益”。顾自军分三个层次展开:

工业遗址旅游景区的“绿皮小火车”

第一,尽管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能否拥有经营权?能否能与城市人拥有房产证一样也能够有“证”在手?于是2015年平罗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即土地确权颁证、集体荒地管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及流转经营权三项制度改革。第二,农民对集体土地公益和福利那一部分,还想分到一点儿权益。怎么办?因此2017年始先后实施明细土地权属关系等和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征收“三块地”的农村制度改革。

顾自军接着介绍道,多年来解决农村制度管理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需要改革,为了破解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还得通过改革。今年平罗又在率先全国尝试农村土地超占有偿使用、新增有偿取得、转让政府补贴、审批县域统筹的多项改革。“截止目前,全县98%的农民都拿到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凭借此‘证’转让土地42万亩,抵押贷款12.6亿元”,顾自军说。

也许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尝到了甜头,这些年石嘴山大兴改革之风,碰到发展瓶颈要“改”,没有固定模式要“改”,运行中出现羁绊要“改”。

市县三个工业园区的“整合”改革、智慧教育的“扩点提面”改革,互联网+医疗的“强基健底”改革、构建“1+4+N”养老服务模式改革等等。一“改”则通,一“改”则活。

资源枯竭致使工业经济多年低迷徘徊,石嘴山人没有懈怠,没有彷徨,坚持科学发展,咬定转型升级不放松。奋斗者终见彩虹,这个“老”了的城市终于实现了惊艳的转身:今年连续三个季度,石嘴山工业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投入领跑宁夏,一切不是偶然的。

“盐碱坑”变“花海”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标签: # 宁夏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