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体羽毛球场馆多少钱(首体羽毛球馆价格)

08-04 体育 投稿:相顾无言
首体羽毛球场馆多少钱(首体羽毛球馆价格)

首都体育馆早已成为特殊地标

最近一次去首都体育馆(简称“首体”),大概是在几年前。那时候的首体,基本上被花样翻新的展销会与音乐会所占据。这与我儿时印象中的首都体育馆并不完全一致。

前不久,我从首体门前路过,发现那里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场馆改造,希望改造后的首体,还能多多少少地留下些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

第一次邂逅在睡梦中度过

儿时的首体,不过是参观了北京动物园、北京天文馆之后的顺带“景点”。当然,对于体育活动一直提不起足够兴趣的我而言,能够踏踏实实地看一场比赛,简直从未出现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童年记忆里(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西直门外地区,除了观赏动物、通过蔡司仪观看模式的星空之外,包括北京展览馆、紫竹院公园、国家图书馆在内的一系列地点,似乎都不属于我。至于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并未出现的北京古生物馆等,更不可能成为我的童年回忆。

就在此时,一场滑冰比赛让我偶然与首都体育馆“邂逅”。那时候的我,被家人领着步入观众席,坐在椅子上眺望远方的参赛运动员们。场内的灯火通明,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入席前一顿饱饭下肚的我却昏昏欲睡。待比赛进入高潮时,据我家人事后的回忆,我正在轻轻地打着呼噜。等到比赛结束,我已经彻底进入深睡眠,且被家人背着离开首都体育馆的。

首都体育馆,年代的记忆

这座被我“睡过去”的首都体育馆,比我要年长12岁。若是从“坐胎”之日算起,它则大我14岁。据我大表哥讲,首体奠基的时候,正好赶上他的出生。我姑父包祝福糖果所用的报纸,就刻印着“兴建首体”的相关报道。而今,我大表哥已然两鬓斑白了,首都体育馆也“老”了。

80年代规模最大的体育馆

从文献记载来看,首都体育馆兴建于1966年6月,完成于1968年10月。除主席台外,首体观众厅的坐席为1.8万个。如此数量,要远超过北京体育馆球类比赛馆的6000多人、游泳馆的2000多人,也要超过工人体育馆的1.5万人。由此可见,这是当时北京城内外体育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当然,有人会说,工人体育场能容纳8万人,先农坛体育场也能容纳3万多人呢。要知道,那可是体育场啊,其设施水平要低于室内的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建造于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首体的建设质量尚能得到基本保证,且使用了如此多的年头,这事本身就很了不得。我手里有一本 1985年由北京建设史书编委会撰写的《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在该书的“体育场与体育馆”章节中,先后提到了改扩建的先农坛体育场、陶然亭游泳场、北京体育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崇文区自行车赛车场、石景山区摩托车赛车场、首都体育馆、怀柔水上运动场、北京军区体育馆、崇文区体育馆路的部分场馆(跳水馆、体操馆、羽毛球馆)等,基本上将上个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的首都体育场馆介绍了一遍。书中所用篇幅最多的,居然不是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而是我们目前讲述的首都体育馆。这或许能体现首体在北京城市建设者心里的分量。

曾经的首都体育馆门票

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场馆,首都体育馆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国内最新技术。比如:以活动看台来调整比赛场地大小,根据活动项目的不同要求,在比赛场地中采用机械拖动的大单元活动式木地板来更换场地的方式。在木地板底下,有30米×61米的冰球场。比赛厅屋盖结构形式,选用平板形双向空间钢网架和高空组装工艺,整体屋盖支撑在四周的64个柱顶支座上。冰场的制冷,采用低温氨液通过排管的直接蒸发制冷系统。在场馆顶棚构造中,则采用自重轻、刚度大、吸引能力强的阻燃材料。所谓“自重轻”, 就是采用钢结构搭建的建筑物,它的结构自重相比混凝土建筑要轻。众所周知,钢材的密度要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密度大,按说钢结构要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钢材的强度与密度之比,要比混凝土密度与强度比大得多,所以钢结构建筑要更加“轻盈”。所谓“刚度大”, 说的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中,刚度和柔度的概念贯穿结构计算的全过程。抗震设计,就是要保证结构有一定的刚度,即有一定的抗变形能力。在“吸引能力强”方面,首体能做到容量达 18 万立方米的观众厅内,其音响的混响时间降至 1.7秒。混响时间是指声源停止发声后,在声场内还存在着来自各个界面迟到的反射声所形成的声音“残留”现象。这种属残留现象的长短以混响时间来表述。房间的混响时间决定于室内空间的大小,墙壁表面吸声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分布,以及室内的设备。若讲得通俗一些,以室内场馆举办演唱会为例,若混响时间过长,声音就会混乱,时间长了听众便会产生疲劳感,演唱也会很吃力,唱歌“累”;混响时间适中,清晰度就高,若是在此演唱便轻松,适合长时间演唱。

从使用方面来说,首都体育馆创造了国内体育场馆的多项第一:第一座可以举办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与冰球等冰上赛事的体育馆;第一座由国内自行设计建造的装配式看台;第一次使用大单元活动式木地板实现冰场与篮球场之间的功能转换等。

除了以上这些最新的技术,首都体育馆还设置了空调、冷冻系统,安装了扩声、转播、传真、计时记分、通讯等在当时领先全国的设备。过了一些年,为了举办 1985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1986年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与世界击剑锦标赛,一座当时国内功能最完善、设备最齐全的以冰球、体操和艺术体操为主的综合性训练场馆拔地而起,就坐落在首体老建筑的东侧,其建筑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这座训练馆的建成,使得首都体育馆一跃成为国内外大型运动会的主要比赛场地,也是上个世纪 80年代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综合性体育馆。

在城市发展中寻踪

北京的体育场馆建造,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四代建筑”)。其中,第一阶段又分成三个时期,即“一五”计划时期、“二五”计划时期和“三五”至“六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兴建的是以北京体育馆为代表的体育建筑。其优点在于填补了北京体育建筑的空白,初步满足了国家队、北京队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国际上重要体育项目的交流,与首都市民的运动需求。其缺点在于场馆规模有限,数量不多,在使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二五”计划时期,兴建的是以工人体育场为代表的体育建筑。这些建筑较为充分地贯彻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与“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设计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制定了许多符合我国当时国情的新指标,并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三五”至“六五”计划时期,虽然经历过一段动荡,但以首都体育馆为代表的体育建筑,却在诸多方面达到了国内同类建筑的一个新高度。上述这些建筑,共同构筑了新中国的第一代体育建筑。

此后,随着1984年北京成功获得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权,一批新的体育场馆开始大规模兴建。这包括20座新建场馆、13座改建场馆等,其中以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大学生体育馆、英东游泳馆、光彩体育馆等为代表。这便是第二代体育建筑。待到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国家体育场(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第三代体育建筑出现。而今,在筹办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第四代体育建筑开始呈现于公众视野。

在第四代体育建筑问世的同时,作为第一代体育建筑杰出代表的首都体育馆,正在进行着升级改造,以满足冬奥会期间举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的要求。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满足奥运会排球比赛的需要,首体已经进行过结构加固与内部功能的改造。待到2016年,首都体育馆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改扩建后的首都体育馆冰面及顶部巨型投影 图源:北京市重大项目办


目前的改造工程,遵循着“传承保护、立足赛后、确保赛时、绿色科技”的理念。通过改造提高老场馆的利用效率,扩大运动员的活动区域,满足多功能赛事“两项比赛不同冰面在2小时内转换”的需要,从而实现自北京体育场馆“第一块冰”到“最美的冰”之完美升级。让我们期待首都体育馆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丨高申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

标签: # 羽毛球馆
声明: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yanghuaiguang@gmail.com